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N2/哲學教室

M‧李普曼 著

楊茂秀 譯

300元

初版日期:2000年10月
再版日期:2018年01月

192頁/平裝

ISBN:9789578886193 

【內容簡介】

  國小五年級的陳明宣發現了一個思考上的規則,由此與他的同學們開始了一連串對邏輯與日常生活問題的探索。本書裡面有許多孩子在進行合作思考所遇到的問題和他們解決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案例做為思考的素材,答案卻需要由大家一起來思考,這不就是現在教育過程當中最需要的一種歷程之一嗎?

【譯序】 一九七九年二月

  小學生能學哲學嗎?如果我們將這個問題公布在報紙上,徵求大眾回答,猜想大部份的答案是「不能」;小學生該學哲學嗎?如果我們將這個問題公布在報紙上,徵求大眾回答,我猜想大部份的答案是「不該」。

  一般人或認為:哲學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問,不是才情高超的人,必定不得其門而入, 平常人學哲學,恐怕不只是白學,還擾亂心思,徒增煩惱;或認為:哲學只是各種無解的難題的堆棧, 平常講踏實地的人,才不去理會,只有至大才疏,精神不太正常的人,才去學它。所以我這麼猜測。

  從古到今,是有許多哲人,真能通達知變,對人類文化的建立,有大的貢獻。也確實有許多哲學上的論爭, 近乎荒謬可恥。不論哲學的名譽多麼複雜,但是,哲學有個特性,即:特別講究思想方式,做事方法的研討。 如果我們留意前人的教訓,清除哲學思想的其他成分,專注在各種思考方式,行事方法的研究上,將這種思考 方式、行事方法的研討精神與習慣,拿來作為兒童教育實施的一部分內容,情形到底如何?

  事實上,越來越多教育工作人員認為,這種類型的哲學教育,是越早實施越好。可以拿來食用於小學程度的學 生。而且他們做了實驗。當然,這種實驗需要長久的時間,並且必須廣泛。到目前為止,實驗計畫一共進行了 十年,參加此一計畫的小學有數十所之多、有三百所以上的大學的哲學系、教育學系、心理系的學者,對這個 計畫深感興趣。這個計畫是由原來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李普曼(Matthew Lipman)教授提出來的,實驗 的第一本教材原名是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到目前為止,這本小書已經譯成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

  據李普曼教授自己表示,這個實驗教學的目的是:教導兒童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身,讓兒童親自體驗哲學討論的 過程,和眾人一起做推理的活動。以下是幾則實驗報告的摘要:一、在一年級的教室,老師問江力,四個馬鈴 薯加三個大白菜,一共多少?江力回答說七。老師告訴江力,單位不同的東西,不可以相加,馬鈴薯與大白菜 不可以相加。江力回答說:「我得的是七個青菜啊!為什麼不可以?」

  江力已經學會合理地去分類。

  二、在五年級的教室,小朋友們正在討論一本特別為他們寫的哲學課本上的一個例子。 那個例子告訴小朋友,假如一個小朋友從一個袋子裡,一連取出幾粒綠色的糖果,他 仍然不能確定的說,袋子裡其他的糖果是什麼顏色。

  下課之後,有一個男生和老師談話,他說:「所有X X人(他提了一種民族的名稱)都很笨。」 老師沒立刻回答,只做出十分驚訝的表情,這位男生看見老師驚訝的表情,立刻修正自己說:「我的意思是所有我看見過的X X人都很笨。」

  這個男生,將邏輯課上討論糖果的例子裡所學到的,應用到日常生活裡。

  三、在六年級的一個班上,小朋友們熱烈地討論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討論的事男女的差別, 有一位男生表示,男生永遠都比女生好。「你是說在課堂裡,或是在運動場上?」老師問他,他回答說:「男生在運動方面當然是比女生棒!」

  「所有各種運動是嗎?」老師又問。

  有個女生反駁說:「不對,有些運動我們女生比男生強。」

  「哪裡!」另外一個男生說:「即使女生的運動,也有些男生比女生好。」

  另外一個女生說:「有些女生,即使是男生的運動,她們比許多男生做得好。」

  小朋友們開始討論時,言語鬆散,漸漸的,他們知道他們說話時必須更小心些,更客觀些。

  從上面三個實驗例子看來,我們可以知道這種課是和其他課程不一樣。對於比較小的小朋友,老師們發現,他必須在學生們的討論中, 將哲學的觀點提出來,加以解釋;對於較大一點的小朋友,例如五年級、六年級,老師在討論中,只偶然問一兩個問題,以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看出論點建立起有力的論證。

  這種課重視討論,讓小朋友們自己討論。而且討論時,側重於討論的過程, 並不要達到什麼特別的結論。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並不扮演權威的角色,老師不是消息的來源,知識的倉庫。 老師不在討論中,批評誰對誰錯,老師只表是個人對某些看法比較有興趣,必要時,指出某些看法或言語之間的矛盾。

  據許多教師的報告,在這種一來一往的討論中,開始時,一班學生都有一點怯生,不敢講話。漸漸的,他們知道,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意見, 都可能是好的,他們願意發表,進而喜愛討論。有一位老師說,在他的班上原來有個學生非常怕生,起初幾個星期都不講話,有一天, 忽然開口,對每一件事,每一個問題,都有興趣,都要求解釋,要找證據,要找理由。

  在某一種觀點上看來,我們是不能教任何人「哲學」的。每一個人天生都是一個哲學家,都有自己一套哲學思想,只是一般人對自己的思想, 並不清楚,不知道有效的運用,不會修正。哲學教育的作用,幫助人將他的哲學思想抽引出來,讓人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些什麼,怎麼想。對 於接受這種實驗的兒童,哲學討論確實與其它的課不一樣。在討論中,不只將自己胸中的東西發表出來,還學會比較各人的經驗、觀點,收集 不同的資料,逐漸料理出較為客觀的看法。他們了解:承認別人的觀點的重要;他們了解:替自己的觀點找理由的重要。於是,在這種教育中 ,一種公正的價值感在他們胸中滋長起來。他們了解:認真徹底的研究問題勝於賣弄小聰明,逞一時口舌之快。

  自從我對這個實驗感興趣以來,經常思考,也與同事、朋友、學生等討論:台灣的中學生,甚至小學生,是不是能學哲學呢?是不是應該學哲 學?-如果哲學不指「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之學;如果哲學不識這種無解的問題之大堆棧。哲學研究的是思想的特性,行事的方法。有 一些反對的主張是:台灣的情形與美國及歐洲不同,中國人的思想方式、行事方法與西洋人不一樣,我們不能把洋人的實驗拿來施行,那是非 常危險的。因為,這一套教育教出來的學生,會與我們的社會格格不入,徒增社會的紛擾,對學生個人不會有好處。而且,我們現行的教育方 式,班級的人數,教師的水準,也不適合於施行中小學的哲學教育。我承認,我們現行的教育:班級的人數太多,教師的訓練不適合這種教學 ,我也承認,如果將歐美的實驗教材,硬生生的整個移來,是不合我們的社會需要。所以,我翻譯的時候,曾就文化與社會背景的差異,做了 適度的修改。

  李普曼教授設計次一實驗,是有鑑於當時美國學生對社會的冷漠,知識的冷淡,思想的混亂無力,及一般學術作品,特別是哲學,限於成人, 甚或一些專家才能閱讀,青年學生,無法直接吸取前人的經驗,沒有機會練習處理自己的問題。為了解決此種智性的冷淡症,為了讓青年有機 會親自體驗「獨立思考」─此所謂「獨立思考」,不是思考時,不受一切他們意見或權威的影響,是為自己思考,思考自己的問題,練習自己 處理自己的問題──而設計的。

  當然,他們的資料,他們的方式,也許不合我們的需要,但是,他們的構想,他們的經驗也許對我們有幫助。特別是他們努力將哲學引出象牙塔 ,走入大社會,走入青年生活,也許是我們可以試一試的方向。

  依筆者所知,台灣有許多青年,起初對哲學有興趣,讀了哲學書之後,不是認為哲學不足學,就是滿口哲學的術語,思想卻更不清楚:許多大學 生,難得寫出通達的文字,用心讀了書本、文章,卻找不出作者的用意,討論問題不能集中火力,處理事物枝枝節節。例如:在校園裡常聽見學 生們的討論,意見不同時,最普通的情況是:一方主張某一點,卻解釋不清楚,另一方認為對方沒有誠意,最後,雙方同意,各人可以有各人的 意見!這種討論比不討論還要壞──因為它造成不良的思想習慣。

  我不贊成說,這種現象一定是怎麼造成的,例如:說是教材不好,聯考的制度不好,社會風氣的影響等,或是說政府的政策有偏差;或是說整個 傳統文化失去調合。我認為將問題的發生歸因於任何一點或某一部分人,都不是公正研究的結果。當然也不必說是哲學工作者的罪過,但是,如 果哲學工作者,能改變「好為人師」「為王者師」的態度,承認沒有任何人比別人對宇宙、對人生有更正確的看法,放棄為世界全人類設計一勞 永逸的大系統的野心。老老實實的用心提出及解決思想上的小問題,努力於健全思考方式,理事方法,處事態度的養成,對於上述現象的解決,多少會有幫助。

  筆者翻譯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當然是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的兒童閱讀,但是,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與工作人員,哲學界的同仁也讀。

  這本小書分成十七章。從表面上看來,它是一本初級(合於小學程度)邏輯書,教人增進推論的能力,實際上,除了這一點之外,它的目的, 在於讓兒童比面過份的獨斷,尊重別人的意見,信任可信的證據,體驗做抽象思考的過程。這最後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哲學與數學或狹義的邏輯所不同的。 書中有許多實際問題的處理實例,對於創造性與人格的發展很有幫助。所以,實際上這是一本演繹思考、創造性思考和倫理反省並重的哲學書。一本為小學 生編寫的書。但大人讀來,也許更有興趣。

  本書原先在鵝湖月刊連載,所以首先我要謝謝袁保新兄與王邦雄教授。尤其謝謝王教授慨允單行本由學生書局印行,以配合我的實驗需要; 學生書局在年關期間,趕工印行,更是筆者十分感激的。林海音先生是譯稿的第一位讀者,承他不吝指教,修理了不少不適不順的語句;我的 妻子白珍(Jean Parish)女士在初譯時,幫助我理解一些較難抓緊意思的英文表達,台大哲研所黃惠雅同學忙碌之中,抽空替我校訂錯誤,修 改詞句,各章的標題,更是由她一手製訂,都是我不知道如何謝才好的(註:各章標題已於本次改版時刪除)。還有蘇式雄、陳正堂等許多經 常鼓勵我關心哲學教學的朋友,也一併在此致謝。最後要謝的是幼稚教育專家張敦華女士,沒有她的慷慨,這本小書一定會遲許多日子才誕生。

【再版序】 一九九八年三月十八日

  兒童哲學來台灣多久了?從一九七六年算起,二十多個年頭了。許多最先接觸到哲學教室的小孩,如今都已經大學畢業,有的還生了小孩。而我也由黑髮人變成了白髮人。

  這是世界上第一本專為兒童哲學而作的教材,雖然不是那麼有趣,它的古典性質及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博 士的苦心與創意──思考最重要的事對思考力成本身的關照,而這種關照的能力及習慣事要學的,但卻不 是別人刻意按設計去教的,它可以也應該在一個思考的社群中浸泡而生──在本書裡表現得有點生澀,但是 很明白很好學,我自己從中學到的「哲學」,比任何其他的哲學著作都多。

  如果世界可以分為現實的世界,人類的心靈世界,人性文化傳統大流世界及行動的世界的話,兒童哲學中要 營造的是要在這諸種世界之間建構溝通的管道,是的,「管道」是它的關鍵,美國哲學家之父波爾斯在哈佛 形上學俱樂部上立過一個銘言「不要阻礙了探索的道路」(Do not block the way of inquiry)。

  希望兒童哲學在台灣的道路會越來越順暢。

$300
數量: